专题报道

厚道故事会

【厚道故事会】丨第十四期——“医学”与“医生”

来源:2015级临床1班 夏雨奇 发布时间:2019-01-0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jpg

  2018年12月26日中午,“厚道故事会”系列活动第十四期在北大医院第一住院部举办,本期由北大医院教育处、学生党总支、儿科党支部和团委指导,学生团总支、学生会主办,邀请儿科主任姜玉武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副处长罗友晖老师、我院教育处副处长余奇志老师、学生党总支书记史楠老师、副书记陈晓雯老师参会,活动由儿科研究生王天爽主持。

  姜大夫以“医学与医生”为主题,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讲述:一方面讲他对医学与医生的理解,一方面讲自身成长经历。姜大夫把他成长轨迹中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传达了他的价值观,于细微之处润物无声。

“医学”与“医生”

3.jpg

  姜大夫向大家推荐了《CECIL MEDICINE》一书,并多次引用了书中的语句。他说,内科学是所有学科之母,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并回忆自己当初初读《CECIL MEDICINE》时的震撼。姜大夫主要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关于“什么是医学”这一问题。他说,他认为医学“没有百分之百”,不是“精准的一条线”。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姜大夫指出,没有人文的医学技术,是不能给人以温暖和慰藉的。然后,姜大夫谈及了“人文与技术”的话题。他说,人性的社会尊重人性,平等对待一切生命,没有“丛林法则”。人文与医学技术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做医生,最重要的是“Do no harm to patients”。姜大夫还强调,没有医学技术的人文是不能给人以真正实质性帮助的。

  接着,姜大夫就“如何做医生”谈了自己的理解。患者是一个全面的“人”,人有复杂的社会角色。正是因为姜大夫也有年轻时不够重视家长反馈的教训,所以他反复强调:作为医生,我们应该秉持开放的心态,和家长一起做决定——做参谋而不是司令。尤其是作为北大医院人,我们应牢记患者至上,尽力帮助更多的人。

个人成长

4.jpg

  此外,姜大夫还谈到要保持好奇心,不停地探索,才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姜大夫当住院医师时,他经常会在资料上加很多备注,并且在查房的时候和老大夫们一起讨论。甚至,他还为写病历去查文献,咨询外科医生。也正是如此,姜大夫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同样,姜大夫也把这种平等自由讨论的传统保留在儿科。姜大夫不喜欢抱怨,他也不希望大家遇到什么事情就一味抱怨,“提建议才是更有意义的!”

  最后,姜大夫简要地介绍了北大医院儿科发展的历史,并欢迎同学们以后选择儿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大家一起学习进步。

  姜大夫说,其实自己最初选择学医,是父亲“强迫”的。自己真正对医学产生兴趣,是在进入临床见习的时候。儿科神经病房是他见习的第一个科室,他当时就觉得这个专业很有意思,于是与儿科结下了最初的缘。到了选科的时候,尽管得到了来自亲友不一样的声音,姜大夫还是坚定自己的初心,毅然投入了儿科神经学的漫漫研究之路。在沿着儿科这条道路前行的时候,姜大夫也曾遇到失败,也因各种因素曾想要放弃,但患者诚挚的感谢和笃定的信任让他在反复考量后最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而且,现在自己也是“越来越热爱”。他记得自己还是“小姜大夫”时,一次出儿科急诊,一位家长竟为了专门挂上“小姜大夫”的号,抱着发烧的孩子等了好久。还有很多次,他在路上被好像不认识的大孩子开心地叫“姜叔叔好!”仔细一聊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曾经诊治的孩子长大了……

5.jpg

微信图片_20190306082711.jpg

  本期“厚道故事会”最后,罗友晖老师对活动做了总结点评。她赞扬了姜大夫充满激情、积极追求的工作态度,表达了自己对姜大夫理念的认同。余奇志老师感谢姜大夫的分享,并引用刘玉村书记的话,鼓励同学们做“高贵、高雅、高尚”的人。本次“厚道故事会”在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了,姜大夫传达的精神和理念也将深深扎根于同学们的心中。

(2015级临床1班 夏雨奇)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