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科研动态】12年长期随访!汪旸教授团队重要发现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精准诊疗打下基础

来源:皮肤性病科、科研处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3-08-23
字号:+-14

图片4.jpg

  8月1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汪旸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培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国际知名期刊《JAMA Dermatology》发表了题为“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Mycosis Fungoides in China: A 12-Year Review(中国蕈样肉芽肿患者的预后因素及生存结局:一项12年回顾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论文总结并报道了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生存数据和预后相关因素。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罕见的、危害巨大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年发病率小于百万分之十。对于此类恶性肿瘤而言,掌握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关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数据多来源于欧美队列研究,亚洲国家数据相对缺乏,但不同种族患者之间又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因此总结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数据十分必要。

  汪旸教授课题组于2009年建立了皮肤淋巴瘤患者队列及数据库Treatment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TACTICAL),对这一罕见疾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总结。经过12年的长期随访,共收集了461名经历完整的随访患者数据用以分析,包括基线及历次随访数据。作为中国现有患者数最多、随访时间最长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队列,该研究首次总结了中国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分期特异性生存率,并与其他国家的临床队列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提示,亚洲患者较欧美患者群体而言,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较早,但预后较好。研究通过预后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和皮损类型与中国患者预后无关,进一步证实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性。

图片5.jpg

中国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及分期特异性生存率

  该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中国皮肤淋巴瘤患者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数据,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疾病异质性,为未来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和精准诊疗打下基础。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汪旸教授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培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八年制陈卓婧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真实世界证据评价中心林雨薇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金及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基金的支持。

专家简介

通讯作者

图片6.jpg

  汪旸,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担任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utaneous Lymphoma,ISCL)执委,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皮肤病理亚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皮肤病理及皮肤肿瘤、皮肤淋巴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自2009年起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皮肤淋巴瘤专病队列,对这一类罕见疾病进行深入系统的临床总结,为患者制定系统的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访。带领研究团队在皮肤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发病机制方面取得突破,在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评北京市科技新星、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第一作者

图片7.jpg

  陈卓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原2015级临床八年制博士研究生,现于北大医院皮肤性病科做博士后研究。

  (皮肤性病科、科研处)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