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17年7月 第8期>> 正文

版面目录

第四届北京大学疼痛医学论坛暨 第三届围术期医学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28

  疼痛是否应该治疗?很多人包括许多医生也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对于急性或慢性疼痛,只要能忍,没有必要吃“止疼药”,止疼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止疼药还有副作用,光止疼也治不了病,只有实在忍不了才吃“止疼药”。殊不知疼痛本身也是病,急性疼痛所带来的一系列神经病生理变化,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继发器官的损害;慢性疼痛造成的长期神经系统影响,可能导致机体功能的严重失调,甚至造成抑郁症等心理疾患。如此看来,不管疼痛是原发病还是疾病的一个表现,它本身的危害也不容小觑。不是“怕疼娇气”的人才需要止疼,“坚强能忍”的人同样应该尽早祛除疼痛。

7.jpg

  疼痛的早期治疗可不是找医生开点止疼药那么简单,也不是人们所以为的“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么狭隘,而是针对疼痛的病因、形成机制、病生理过程乃至心理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干预调整。而针对手术之后伤口疼痛的多模式术后镇痛方式,包括静脉镇痛、神经阻滞、口服药物、介入治疗等,更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RAS)”的核心,其镇痛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术后乃至远期的康复过程。

  疼痛治疗的技术和观念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疼痛电医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韩济生教授倡导下,成立了中华疼痛研究会。许多麻醉科医师投身于疼痛诊疗事业,疼痛治疗工作普遍开展,随着多项镇痛介入治疗技术的引入,疼痛学科得到空前的快速发展。2007 年卫生部发布文件《关于在<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 中增加疼痛科诊疗项目的通知》,是疼痛科正式成为一级诊疗科目的里程碑。

  2017 年,正值疼痛学科成立10 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疼痛医学中心主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第四届北京大学疼痛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围术期医学国际论坛于6 月25 ~ 26 日在京召开。会议邀请国内外从事疼痛医学研究的专家授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新民院长和从事神经疼痛电生理研究的韩济生院士到会参加开幕式。刘新民院长以学科发展管理的高度对疼痛学科的迅速发展给予了莫大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疼痛工作在宣传普及方面仍有待加强,要让患者真正理解镇痛,要让镇痛切实满足患者。89 岁的韩济生院士精神矍铄,与大家分享了从事电生理刺激镇痛原理研究的成就和疼痛学科一路走来的艰辛,并恳切地希望上级部门对于疼痛学科这个起步早但仍然年轻的学科给予扶植,韩济生教授儒雅的风度及幽默的谈吐令人折服。

  这次会议为期两天,分为四个会场,共计35 个讲座,带来了多项国内外关于疼痛临床研究的新成果,疼痛学专家及麻醉科专家围绕急慢性疼痛机制、神经电生理治疗、超声射频治疗、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于ERAS 的影响等课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围绕着临床研究改变患者预后这个主题,这次会议还设置了很多关于科研思路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讲座,由北京大学基础统计专家以及几家医院各专业科研达人授课,为大家答疑解惑。授课专家从科学研究的基金申请、样本量计算、不同数据资料的统计方法选择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了临床研究中非常实用的方法,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左志义教授通过亲身的科研之路告诉大家,临床立题无须太过主观片面,可以顺应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探索延伸,也许下一步的发现将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甚至学科。

  除了急性疼痛专场、慢性疼痛专场,会议还开设了围术期睡眠专场、老年学组专场、产后抑郁专场等围术期医学论坛。在睡眠医学及产后抑郁专场内,专家围绕围术期睡眠紊乱和产后抑郁的危害、诊断方法、治疗进展以及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直接促成了多学科研究的合作意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学军教授提出了神经病理疼痛的靶点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东信教授讲授了关于谵妄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中日医院樊碧发教授介绍了慢性疼痛疾病以及疼痛医联体的格局。许多新论点和进展让大家的理念有了“颠覆性”的更新。来自爱尔兰Mater 医学院的Professor DonalBuggy 的研究更为有趣,关注了肿瘤外科手术麻醉中各种麻药对于患者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更值得期待。试想一下,未来到医院接受麻醉药不仅是为了手术需要,甚至是延缓转移、治疗肿瘤的手段,岂不是一举两得!

  舒适化医疗的需求,促进了更多科研的发展,更多临床研究的成果,成就了更精准的医疗。精准、舒适的治疗,同时又能改善预后,是围术期管理的终极目标!

(麻醉科 陈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