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肾脏内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荣誉殿堂】因简单而美好

——董捷教授荣获国际腹膜透析学会John Maher青年突出贡献奖

来源:肾脏内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8-05-09
字号:+-14

  5月5日,第17届国际腹膜透析年会开幕式及颁奖典礼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北大医院董捷教授荣获John Maher青年突出贡献奖。该奖是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为表彰在腹膜透析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45岁以下青年设立的,自1995年开始,每3年或2年在全球评选一人。董捷教授是全球第11位获此殊荣的学者。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Issac Teitelbaum为董捷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而后,董捷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分享:“让腹膜透析更加简单”。

  董捷教授199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至2009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范德堡大学高血压和肾脏科深造,回国后全面负责北大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的医教研工作。

  董捷教授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学者奖、国际肾脏营养及代谢学会临床研究奖。现任国际腹膜透析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液净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腹膜透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数家国内外肾脏专业期刊编委。

  董捷教授专注于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和蛋白质能量耗竭的防治研究,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及中文论文近100篇,SCI论文中20%发表在肾脏病专业领域前10%的杂志。相关研究作为证据引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关于预防腹膜炎的指南。作为国际腹膜透析学会的系列临床指南工作组成员,参与编写2017~2018年出版的“腹透导管相关感染”、“透析充分性”、“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照顾”等国际指南;参编肾脏病专业学术书籍8部,主编患者教育书籍《我的腹透人生》。

践行大医精神

  董捷教授师从我国“肾脏病学之母”王海燕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一脉相传的严谨治学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大医楷模影响下,完成了严格的医教研培训。博士期间,出于课题需要,董捷曾奔波于北京众多透析病人的家庭,看到尿毒症病人因病致贫、失业、甚至被家庭和社会遗忘,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立志要用简便有效、不影响社会功能的方法挽救病人的生命。腹膜透析正是符合这一理念的维持透析方式,它利用病人自身腹膜的半透膜特性,有效清除毒素和水分,极大地节约卫生和人力资源,非常适合在我国大力推广。当时,我国的腹透技术虽已兴起20余年,但临床基础和团队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治疗水平亟待提高。

  王海燕教授一生兢兢业业、攀登肾脏病学术高峰的同时,始终怀揣为中国广大肾脏病人解除疾苦的医学理想。她曾多次和董捷教授促膝谈心,帮助她树立扎根中国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腹透发展之路的理想。董捷教授正是带着老师的嘱托和美好信念,在此后10余年间践行着大医精神。

因简单而美好

  “因简单而美好”,正是董捷教授探索腹透发展之路的真实写照。因个性简单而执着,她始终不忘初心,表现出不同常人的韧性,王海燕教授在世时,常笑谈这个爱徒有股不服输的牛劲儿。

  腹壁压力增高并发症是腹透特有的一种并发症,由于病人先天存在腹壁缺陷或后天营养不良、组织薄弱,在腹腔灌入腹透液出现疝气、胸腹瘘、阴囊水肿等等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足5%,病人却常常因此退出腹透治疗,传统观念认为这类病人外科手术风险高、效果不佳,普遍不愿意尝试。董捷教授坚信一定可以攻克难关,她积极和北大医院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等沟通,组建多学科团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病例。现今,北大医院这个跨学科团队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华北地区众多类似病例带来福音,继续腹透治疗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2010年春节前,冬天格外寒冷,接连不断的腹膜炎病例,给北大医院腹透团队平添不少担忧。董捷教授和医护们反复讨论,认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发病,首先应排除产品系统性缺陷。他们上报的详实病例,引起北京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北京市药监局的高度重视。然而,就在董教授团队焦急地等待处理意见的过程中,腹膜炎病例却仍在出现。他们如坐针毡,干脆直接到访透析液生产厂家去调研。他们详细了解产品生产、贮存和运输的全过程,并和质检部门反复切磋和讨论,之后终于发现了腹膜炎高发原因——可能是冬季气候寒冷引起导管变硬、皲裂,导致腹透管路漏液。他们的专业精神打动了生产厂家,紧急将大批新出厂的透析液调运到京,以最快速度遏制住北京市腹透人群腹膜炎高发风险。

让腹膜透析更加简单

  如何让腹膜透析更加简单,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是董捷冥思苦想的事情。她深信,简单是一种艺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尽可能采取简单原则。

  腹透操作需要病人以无菌技术,将自身腹透管和腹透液管路系统连接,若有不慎则可能引发腹膜炎。然而,紫外线照射、戴口罩帽子、“六步法”洗手,这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不但浪费病人的时间,也禁锢了病人的活动范围,不利于社会回归。董教授团队设计的清洁操作仓,创造了迷你无菌空间,小巧便携,为病人提供了外出游玩、学习和工作的移动式换液空间。这项技术获得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并成功实施专利转化,为企业产品注册和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腹膜炎是影响病人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至关重要。然而,根据国际指南推荐的腹膜炎治疗经典方案,需要经腹腔或静脉加入抗生素14至21天。这不但花费人力和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不利于病人依从性的维持。董教授团队完成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间隔5天腹腔加万古霉素配合每天口服拜复乐,可以达到和传统治疗相当的治愈率和复发率。这个更为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案,特别适合老年、视力和活动不便的腹透病人。

  透析病人的营养不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常规评估、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传统用于评估肌肉蛋白质储存的方法昂贵、有侵入性,不便于掌握。董教授团队先后探索了肌酐动力学公式、人体测量公式和生物电阻抗公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均无满意的结果。经过不断尝试和努力,他们终于在腹透和慢性肾脏病人中,开发了全新的瘦体重预测公式,准确性和精确性都优于上述传统方法,为临床医护提供了一种在诊室快速测量肌肉蛋白质储存量的有效方法。

携手共创明天

  董捷教授说:“开创新技术、引领腹透进步固然重要,然而事业绝不是单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就可以推动的”。秉持开放、合作、共享的学术态度,携手前进,腹透事业才能真正突飞猛进。近年来,她踩着王老师的足迹、走过大江南北的贫穷落后地区,深感我国医疗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腹透的推广和应用还仅仅停留在起步挣扎期。

  2015年初,董教授团队继承王海燕老师的遗志,和漫步医网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腹透远程医疗管理平台(PD-TAP),这个集临床诊疗、中心管理和科研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是互联网+腹透的成功模型。它通过医护端和患者端,将腹透的家庭化远程管理落到实处,将先进腹透中心管理经验快速拷贝到不同层级医院,也为我国腹透分级诊疗的实施创造了条件。PD-TAP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得它一上线就受到极大关注,短短不到3年时间,已应用到47个城市的75家医院,服务着中国上万例的腹透病人,所建立的国家级腹透队列大数据将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腹透的应用打下基础。如今,通过PD-TAP上线中心全体腹透医护的携手共进,中国已然在国际上开创了腹透远程医疗管理的先河,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挑战。

  董教授并未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她正在带领团队为进一步推广腹透技术做出更艰巨的努力。在全国各省市的调研中,她深刻地认识到,现行医疗卫生政策是制约腹透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药占比对腹透液使用的限制,以及腹透相关医疗收费项目的缺如,必须要在我国新一轮医改中大力协助卫生政策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2016年以来,她一方面在全国性和省市级学术活动中,向肾科医护呼吁,鼓励大家携起手来,主动与政策部门沟通交流,撬动这层冻土;另一方面,她依靠北京医学会领导下的血液净化分会专家们,和北京市卫计委、医保中心和发改委领导反复沟通,并已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来,专家们递交的腹透9项手术项目和7项医疗收费项目已引起北京市及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北京市腹透利好政策的落地指日可待。

  因简单而美好,因无悔而心安!“不让外界的纷扰成为我们的羁绊,每天只做一点点,就会距离我们的目标近一些。”获得John Maher奖的董捷教授如是说,她将继续追寻理想的腹透治疗,让尿毒症病人过上无限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肾脏内科)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