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抗疫行动】守护生命“重”拳出击

——重症医学科援鄂医疗队心声纪实

来源:重症医学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2-20
字号:+-14

  2020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晚8点,一个举家欢庆的团圆夜,我院重症医学科收到紧急通知,因武汉疫情情况紧急,为支援危重病人的治疗,需要抽调8名重症专业医护驰援武汉,次日上午就出发。短短不到8分钟的时间,李楠副主任医师,潘佳忻、廉文清主治医师,王芳、常学、王颖、高军、宋彦龙5位护士,临危受命,重症医学科援鄂第一批医疗队组建完毕!仅有一夜的时间,他们整装待发,匆匆与家人告别,带着医院和科室领导、同事们的嘱托和关爱,毅然启程!出征前医疗队员还是有很多的不舍和担心,但是心中更多的是坚定!他们支援的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主要负责收治新冠肺炎的危重病人。

  随着疫情发展的严峻,2020年2月6日集结号再次吹响,接国家卫健委通知,我院独立承担中法新城院区一个重症病区,需要组建第三批医疗队。重症医学科医护再次积极响应,经过工作调整,杨祎、巩月媛、郭立娜、刘志超、陆薪竹、李佳辰、杨静怡7名护士,迅速组建了ICU护理团队。2月7日中午,北京大学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重症医学科第二批医疗队到达武汉,与第一批医疗队成功会师。驰援武汉的15名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各个都是专业领域的精兵强将,都有一身过硬的素质和技术,在经过最初的防控培训和防护演习,迅速适应病区条件,已经在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治疗中成为一支“重”拳队伍,与北大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其他队友一起,密切合作并肩作战,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的精锐力量!在前线的日日夜夜,医疗队员们有着诸多的心得和感受,平实的语言并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折射出满满的责任和担当!

图片1.jpg

  李楠大夫,重症医学科援鄂医疗队的临时队长,科室党支部支委。虽然孩子还不满一岁,但是在医院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时,他第一个志愿报名!

  “8天中的第4个夜班,厚厚的防护服下听到了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声音;

  随国家医疗队开辟了第3个病区,也慢慢成为抗疫前线的“老兵”;

  援助武汉的日子里,已渐渐习惯了自己在宾馆房间中的独居;

  上下班往返医院近60公里,沿途的景物已是历历在目;

  但我并不茫然,因为我看到了全国疫情出现转机;

  但我并不孤单,因为我的身后有千千万万人的支持;

  但我并不疲惫,因为我会越战越勇!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未标题-1.jpg

  潘佳忻大夫,医疗队里的共产党员之一,作为援鄂医疗队唯一的女医生,在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的时候,她给出的理由简单而富有大义:国难必赴!

  “时至今日,我们来到武汉已经22天了,见到了武汉的雨、雪、冰雹,也见到了武汉的灿灿冬阳。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觉得,武汉人民已经把自己最好的给了我们。送我们上下班的司机,给我们的微笑;给我们送饭的师傅,在饭盒上写着天使加油;我们的护士过生日,配送员推车步行了几公里送来蛋糕。我爱这个城市,我想和这里的人一起自由呼吸!”

未标题-2.jpg

  廉文清大夫,医疗队里的共产党员之一,照片中留下的背影令人感动,因为在病房的治疗工作和隔离的特殊需要,值班期间连续长时间的不吃不喝,工作结束时脱下厚重的隔离服,后背全被汗水浸透。

  “在同济医院中法院区已经参与‘开荒’三个病区了,也收治了很多病人。全新的工作环境,复杂的防护用品穿脱已经逐渐适应了,工作流程也已逐渐理顺。一线的条件自然不比家里,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尽已所能,改善患者的情况,使得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这也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在这里,许许多多医务人员一点点的努力,汇成了力量,让治愈人数不断增加,死亡率逐渐下降。我们努力着,相信着,期待着战胜疫情的那一天!”

未标题-3.jpg

  王芳护士,援鄂医疗队重症护士组临时组长,在第三批医疗队到来时,她负责培训所有护士穿脱隔离衣的操作,并且担任了呼吸和重症组的组长工作。

  “从迎接患者入院到患者治愈出院,心里一直是激动但踏实的。我明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武汉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这场战役我们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胜,不许败!”

  常学护士,重症医学科援鄂医疗队护理组的党员之一,归期未定,但她没有丝毫畏惧,满怀信心的决心将抗击疫情坚持到底。

  “从凌晨3点到早上9点的班:1:30起床准备,1:45坐大巴车从酒店出发去医院,2:20左右到达医院换好防护服,3点进病房接班,10:30从医院坐大巴车返回酒店,到11:35洗完澡收拾完。这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合眼,到大巴车瞬间秒睡。作为一名党员,虽然辛苦,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的脚步,惟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

未标题-4.jpg

  杨祎护士,曾在2003年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工作,此次身为老党员和军人的父亲还亲自撰文:白衣天使武汉逆行,仁心救人妙手除魔!

  “今天有很多泪水,但也有更多的欢笑!很温暖,所以不会害怕;很有爱,所以没有不安;很坚定,所以必定会成功……从今天起我们是患难之交了——武汉,加油!”

未标题-5.jpg

  巩月媛护士,在一线总是不遗余力的去关心和照顾每名“弟弟妹妹”,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巩妈”。出征前由于时间紧迫下了夜班的她无法回家告别,告诉孩子说自己一直需要在单位工作,为了避免家里的老父老母担心,也选择了没有告诉他们,就这样默默的去了抗疫前线。

  “春暖花开的季节,愿所求皆所愿,山河无恙,岁月安康!”

未标题-6.jpg

  郭立娜护士,是一位三岁宝宝的妈妈,临行前也只说了一句“妈妈要出差去,在家要听爸爸话,等妈妈回来。”换了地点工作的她依然做到了职责尽守。

  “作为一名护士护理病人是我的工作和责任,我不能逃避。同样我不觉得我奔赴疫情来到武汉很伟大,我只是在工作,只不过穿上了厚厚的隔离衣防护服带上了护目镜,只不过换了个城市而已。唯有盼望这个城市早日春暖花开,自由呼吸。”

未标题-7.jpg

  抗疫路上的三朵90后小花——刘志超、王颖、杨静怡在武汉迎来了她们极其特别、终身难忘的的战地生日。

  刘志超护士,生日时一封哥哥写来的家书让我们感动不已,在一线她毅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30岁!终身难忘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感谢每一位远离家乡奋战一线的亲人!彼此祝福,彼此鼓励~一路逆向前行!”

  王颖护士,援鄂医疗队重症护士组临时副组长,作为第一个群里报名的战士,她是一名共产党员。

  “备战夜班,能量满满!静夜,无人街道,昏暗的灯,终于坐在回酒店的车上。最头疼的班,没有眼泪,只有汗……”

  杨静怡护士,眼睛总是笑成月牙弯弯的小姑娘,对待病人如春天般温暖。

  “身为90后医务工作者,这时候国家需要我们。总要有人站出来!不是我,就是我的同事。我是一名从重症监护室走出来的战士,支援武汉疫情,我义不容辞!”

未标题-8.jpg

  李佳辰和陆薪竹两位护士,是科室的颜值担当,是大家的“开心果”,工作起来也是毫不含糊。

  李佳辰护士在给妈妈的家书中写道:“老妈别紧张,给我逆行而上勇气的,正是当年那个勇往直前的你啊!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在肆虐的病毒面前,曾经是你,而现在是我。终于,我成为了你。我们是同为白衣天使的母女,而此时此刻,我们更是肩负同样责任与使命的战友。我们一路相伴,砥砺前行。”

  陆薪竹护士,虽然是90后,却少有的成熟懂事。

  “武汉的明天、湖北的明天、中国的明天一定更加平安、康宁、美好!那一天我们相聚黄鹤楼一起来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未标题-9.jpg

  宋彦龙、高军,是重症医学科援鄂医疗队的两位男护士。男孩子最为朴实的话语,却体现出了不平凡的心。

  “国家重托,义不容辞,我们到了应该承担责任的年纪。”

  23岁的高军,是此次医疗队年龄最小的队员,17年前还是孩童的他,和母亲一同送别父亲去非典前线。

  “当时什么也没想,觉得让报名就来了。”

未标题-10.jpg

  这就是我院重症医学科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的感悟和心声!如今武汉的抗疫前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以生命呵护生命,崇高而又无比坚强。“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名医护在一线作战时的艰难和辛苦,可以体悟到每名医护的白衣丹心,赤子情怀!国家有难,人民有难,同是血肉身躯,同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他们毅然决然的冲上了一线,将危险挡在了身前。作为重症医护人员,他们不负职责,不辱使命,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精心的治疗着每一名重症患者,同样他们乐观豁达、团结合作、勇挑重担的精神,也深深的感动和鼓舞着我们。相信疫情会散,樱花会开,寒夜会过,黎明会来!祝你们早日胜利完成支援任务,早日平安凯旋而归!

  (重症医学科)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