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援鄂故事】两次报名去武汉,只因想尽微薄之力

作者:李伟、祁祯楠、王新、张建欣 来源:全科医学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0-04-24
字号:+-14

  2020年4月21日,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返京后结束隔离的日子,在阔别了70多个日夜后,我们终于又见到了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紧紧地拥抱了两次申请加入援鄂医疗队的热血青年李伟。

  拥抱,在这一刻显得弥足珍贵,是弥补出征时因安全考虑未能亲密接触的遗憾,也诠释了对平凡英雄安全归来的坚定信念。作为全科医学科唯一出征武汉的医疗队员,这份难能可贵的经历来源于她“执拗”的两次报名。

1.jpg

“两次报名,终于奔赴前线”

  当问及李伟最初为何做出支援武汉的决定时,她的回答很平淡:“其实说来我去武汉的初衷很简单--武汉需要医护人员,我自己有些工作经验,我觉得应该能发挥点作用”。多么质朴的语言,却让人肃然起敬。

  回想起这段特殊经历,她说道:人的一生肯定要经历一些事情,刻骨铭心才能不断成长和强大,这段经历会成为我一生的难忘记忆。人只有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才能对生命、成长、健康等基本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新冠肺炎疫情好比是一块试金石,是对个人的检验、科室的检验、也是对医学和护理学教育、甚至是对国家的考验。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在岁月的磨练中才能够使它成熟。作为一名护士,我热爱护理工作,也愿意为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努力。对我来说,能为武汉出一份力是一种荣幸,感谢医院提供的平台和肯定、科室的支持和鼓励、家属的理解和付出,还有朋友同学们的积极影响。

2.jpg

“直面忐忑,因为我们是彼此的依靠”

  作为北大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出发的节点正是战疫胶着期,每位援鄂队员的心中都充满未知:前线场景如何、怎样开展工作、病人病情轻重……很多的不确定感让人有一些紧张和压力。抵达武汉后的场景,令人倍觉压抑。但到达驻地酒店后的一瞬间,见到前期早已加入战疫的同事,接受了院感专家的严格防护培训,悬着的心才逐渐安定下来。

  北大医院整建制接管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西,收治的是危重症患者。工作的压力不小,但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互配合,使整个病房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带队的领导们管理工作非常不容易,援鄂队员中有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的医生和护士,面对的又是危重症患者,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所以特别强调团队配合。单个人都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所有人都要劲往一处使,及时沟通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观察护理要点,进而保证给患者尽可能最优的救治。所以,每个班次,大家都是高度紧张,全力以赴的。

  身体的劳累还算小事,心理的压力是非常大的,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如果不是战友彼此之间的鼓励、帮助和支撑,很难想象如何能坚持到最后直至获得胜利。此外,还有来自患者和家属、驻地酒店人员、送我们上下班的司机、民警等广大武汉人民和北京大后方的领导部门、医院科室、家属、朋友、同学的强大支撑,这些温暖的互动都是在这次疫情中发生的。

3.jpg

“困难再大,我也不会放弃你”

  谈到困难,李伟说:“人类在面对已知的疾病时都会遇到困难,更何况像是此次新冠肺炎这一从未见过的疾病,实际遇到的困难很多。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之前看似普通的临床工作,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强度很大、难度很大,非常辛苦。”我们开玩笑说隔离病房的护士角色是集护士+护理员+配膳员+卫生员+家属+搬运工于一身的多重身份。

  对工作人员冲击最大的,来自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不可否认我们对于新冠肺炎这一疾病了解的还是很少,患者的病情变化往往非常快,当眼看患者的呼吸循环维持不住,第一反应就是心肺复苏。当我们拼尽全力挽救患者,却没救过来时,会有很强的挫败感、无力感和不甘心,会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我们穷尽治疗手段,全力以赴,却还是不能挽救每一个生命。面对源源不断的重症患者收进来,只能收拾自己的心情往前看,不断地给自己和同事做疏导,做心理建设,接着投入新的工作。

  团队的每一个人,从决定来武汉的那一刻到在隔离病房工作直至结束,每个人的付出都值得尊重、理解和肯定,因为每个人都曾经为他人拼过命。

4.jpg

“医患之间,本就是鱼水之情”

  说到动情处,李伟还给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温暖的小故事。那天李伟负责给一位74岁的老人吸氧。通常在给患者佩戴鼻导管前,护士都需要用手感受下气流速度,但当时被全套防护装备包裹,护士无法用常规方法试氧,于是想到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试氧,试好后准备给老人家戴上鼻导管。大概也是老人家心细的观察到了,当李伟将测试好的鼻导管给老人家佩戴时,她举起右手轻轻挥了挥,她顿了一下,后来恍然大悟,原来老人家示意让她走开。后来老奶奶说她之前在其他医院治疗过,为了尽量减少近距离接触,她自己可以完成,就想着自己来,也是想保护医护人员。这一幕让李伟印象特别深刻:老人家一边用右手拿着鼻导管,一边用左手摘掉口罩,还用左手捂住口鼻,戴上吸氧管以后,又赶快把口罩戴上。当时感觉特别温暖,我们在救治他人,他人也在保护我们。疫情虽无情,护患却有爱。

  最开心的还是看到患者经治疗后出院,那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为患者高兴,成就感满满。他终于熬过来了,靠自己的配合,靠医护人员的帮助,也靠各方的共同努力。也许真的是只有经历过生死、看透生死的人才能感受到重获新生的快乐吧,我们有幸见证了这整个过程,心里满是欢喜和欣慰。

5.jpg

“来自战疫英雄的致谢”

  李伟说,感到最踏实和放心的是来自大后方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医院工会、科室、同事、朋友、家人的各种无条件支持和帮助,解燃眉之急,雪中送炭。“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党中央和习主席的果断决策和坚强领导,此次疫情的防控处置也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祝福我们的祖国能早日彻底战胜疫情,相信祖国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6.jpg

7.jpg

  (全科医学科 李伟、祁祯楠、王新、张建欣)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