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文章

【健康报】北大医院:全力以赴,迎战重症高峰

来源:转载自:《健康报》(2023年1月3日 第1版 发布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急诊大厅内,摆满了病床,就连分诊台旁也摆了3张床位,病床旁放着蓝色的氧气罐。接受治疗的大多是老年患者,有的在吸氧,有的在输液,候诊者也排起了长队。2022年12月27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目击医疗救治一线现场。

超负荷运转

  “急诊目前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吸氧设备和床位都非常紧张。”该院急诊科副主任汪波介绍,自2022年12月以来,急诊患者数量激增,由原来每日300多人,达到现在的每日600多人,且大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80岁以上老人。其中,重症患者数量达到5%~10%,来就诊时往往有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情况,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多为阳性。

  汪波介绍,急诊医生通过测量血氧、血压和心率等来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分级,然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症状较轻的,判定为4级。如果出现血氧饱和度低、心率快、血压低、存在意识障碍等情况,就要判定患者处于2级或1级状态,需要立即抢救。“以往4级患者在半小时内就能看上病,现在排队要等候更长时间。”汪波说。

  这一段时间,工作日的18时到24时和周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杨尹默最高度紧张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段往往是急诊最忙的时候。一到这个时间点,他就手机不离手,不敢错过一个电话。

  杨尹默说,他正面临从业30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压力。作为医院管理者,在这种紧急状态下,他要不断地“救火”。“一会这缺呼吸机了,一会那缺床位了,一会这缺医生了……我现在主要是在做协调和管理,调用医院一切能用上的空间、人力、设备来救治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杨尹默说。

  最初的压力来源于因大量感染造成的医务人员短缺。“减员最多时,将近一半的医护人员处于感染、发热状态。”杨尹默说,面对蜂拥而至的发热患者,医务人员带病返岗坚持工作,医学生、规培医生甚至是退休医生都坚守在一线。为了增加急危重症救治人员储备,医院快速展开急危重症救治线上培训,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

调用所有资源

  全院进入紧急状态,急诊科就是前线。为了缓解急诊压力,必须腾挪出更多的床位来收治重症患者。该院将消化科病房、内分泌科病房、风湿免疫科病房合并,临时改为呼吸重症病房,收治新冠阳性合并基础疾病的高龄患者。“目前已经拓展了4个病房,共100多张床位。”杨尹默介绍。

  2022年12月22日,由内分泌内科病房改建的呼吸重症二病房启用。临时组建的还有负责该病区的医护队伍,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科、外科的16名医生与34名护士。团队组建时,他们大多还处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急性期,一个电话就把他们召集到医院。

  呼吸重症二病房启用的那个周末,病房主任胡艳度过了她从医以来最艰难、最劳累的一天。那个周末,他们总共收治了16位患者,一边收治新的患者,一边抢救病情恶化的患者。“值班24小时,没有片刻休息时间。”胡艳说,“刚抢救完一个患者,马上又有别的患者需要抢救。当时非常被动,患者多、症状重,又处于人手不足的状态。”

  累了,医护人员就见缝插针地靠在墙上休息一会;患者一出现情况,就立即跑到床边开始抢救。“看到患者被成功抢救,生命体征稳定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胡艳感慨地说。

  人手不够可以带病上岗,或从其他科室调配,让医院最为头疼的是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捉襟见肘。“我们病房是医院优先保证的病区,但是我们没有任何一台富余的机器。”胡艳感到深深的压力。

  早在两周前,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重症高峰,该院就积极地储备医疗资源,最近又用一天时间紧急完成供氧系统的升级改造和扩容,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需求。“我们向厂家提前申请了一些设备,最近刚到5台呼吸机,但还是缺。”杨尹默说。

打破学科限制

  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被收治入院,杨尹默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打破学科的限制,所有人的任务就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

  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的西门进入,右边的护栏上挂着蓝底白字的标识——临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将原来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和感染疾病科的病房,改造成临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急诊室里需要吸氧和监护的重症患者。30名来自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内科、感染疾病科的医生,在这里为患者保驾护航。

  进入病区,“嘀嘀嘟嘟”的声音不断传来。经过五六天的治疗,90多岁的李奶奶状况日益好转。经判断,临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张红和团队决定为其撤下呼吸机,改用鼻导管。“现在刚撤了10分钟,我们要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内为其做血气检查,如果正常就说明患者可以恢复自主呼吸了。”张红说。

  该病区启用的当天,就接收了十几位危重症患者。张红说:“目前已经收治了40名患者,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基本上都是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基础病加重。”

  临时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有一道看不见的分界线,一边的床旁有监护仪,另一边的床旁则没有。张红介绍,45张床位中有监护设备的只有不到20张,所以需要快速腾挪流转起来,“将刚收进来的重症患者收治在有监护设备的病床,经过积极治疗,如果患者状态平稳,就会被转移到另一侧,将监护设备腾出来”。

  杨尹默认为,从当前情况来看,疫情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状态,重症高峰可能还在后面。“急诊室流量激增,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为了开药或是轻症。”杨尹默呼吁,轻症患者到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将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留给急危重症患者。

  “如果现有的资源仍然不能满足重症救治需求,我们将会把外科病房腾出一部分,在保证急诊外科手术、肿瘤患者外科手术的前提下,将可以择期手术的延期。”杨尹默说。

  (转载自:《健康报》(2023年1月3日 第1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