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抗疫行动

【抗疫行动】救死扶伤尽天职

——两例应用ECMO的新冠重症患者成功撤机

作者:于鲲遥 来源: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3-02-16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春节过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工作逐渐向好,呼吸重症监护室中也接连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精心救治,不少危重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工作,最让医护人员高兴的,是两例应用ECMO的患者成功撤机,平安出院。

心力微弱的“白肺”患者

  老郑发烧已经4天了,体温却一点没有下降的意思,喘憋加重的他,紧急送到急诊室,胸部CT做完,医生们眉头紧锁,“重症肺炎,两肺都白了,赶紧收入ICU!”

  急转直下的病情令一家人措手不及,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接上了,然而血氧依旧不见改善。正在医生们进行紧张救治时,老郑的心率突然下降,几乎停跳。医务人员立即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老郑的心跳恢复了,然而血压却需要用大量强心、升压药物保驾才能勉强维持。

  下一步该怎么办?医生们也是一筹莫展。老郑的肺炎极其严重,而由此带来的缺氧,也彻底打垮了他那放了数枚支架勉强支撑的心脏。二者互相掣肘,陷入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呼吸和危重症科医疗团队迅速研判,决定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经与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组进行紧张讨论后,最终决定采取静脉-动脉-静脉(VAV)方式应用ECMO治疗,撑住老郑的心脏。

图片1.jpg

  所谓ECMO是一条通过离心泵,将患者血液由静脉引出,送至人工膜肺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交换,随后泵入体内的循环通路。常被俗称为“人工心肺”。而静脉-动脉-静脉的连接方式,是其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中,早期人工心肺的介入,可以使患者的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由于呼吸窘迫和过高的支持压力所带来的肺损伤,从而。同时,离心泵可以直接将氧合好的血液直接送入动脉系统,替代患者的心脏。对于老郑来说,采取静脉-动脉-静脉的连接方式,同时替代心脏和肺脏的功能,是最为合适的。

  事实也证明,早期运用恰当的高级生命支持,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随着人工心肺的使用,老郑的生命体征稳定了。后续在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下,肺脏的病变逐步吸收,心脏功能在缺氧纠正后也慢慢恢复。终于在转机1周后,老郑通过了撤机评价,顺利撤离ECMO。

肺不张的肾移植术后患者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老郑还在继续着后面的治疗,另一位重症新冠患者老侯又被转入了呼吸监护室。老侯是一名肾移植患者,为了维护移植肾,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得他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而在此次感染后,老侯不仅出现了多重混合感染,还出现了纵隔气肿。纵隔气肿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老侯的后续治疗,任何正压呼吸机的使用,都可能会加重纵隔气肿,严重的纵隔气肿可能会压迫心脏,使得病人无法维持血流运转。但是如果不插管使用呼吸机,老侯的血氧无法维持,痰液难以咳出,同样危在旦夕。治疗存在矛盾,几番权衡,治疗组决定再次使用ECMO,同时搭配极低参数的正压通气以维持肺泡开放。

图片2.jpg

  经过艰难的治疗,老侯的痰检血检中真菌消失了,病毒转阴了。同时,老侯的胸片也变“干净”了,纵隔气肿并没有加重。随着肺脏炎症的好转,ECMO参数逐渐降低,最后撤机了。接续下来就是早期康复治疗,结合综合治疗,老侯的状态越来越好,终于拔除了气管插管,顺利转出了呼吸监护室。

奇迹,镌刻着付出

  ECMO作为现代医学重要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为很多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协助医务人员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准确的把握适应证,积极的早期干预,合理的运转模式,以及标准化的撤离评价,是决定ECMO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本次新冠疫情的处置当中,ECMO作为危重症支持的“战略武器”,为命悬一线的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图片3.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内最早建立专属重症监护室的专科之一。从最初的2张床发展到4张床,继而扩展到8张床。2008年,呼吸重症监护室病床扩展到15张,同时陆续引进了多种高性能的呼吸机、超声、支气管镜、EIT(电阻抗成像)、康复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开展了肺复张、俯卧位通气、ECMO、冷冻肺活检、早期重症康复等系列技术。

  2022年12月,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高峰汹涌而来,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成为重症救治工作的“主力军”,全体医护人员披挂上阵,在医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在各兄弟科室的积极配合下,在各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下,撑起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新冠患者的希望。这是多年持续学科建设的成果!这是多年凝心聚力的回报!这是呼吸人多年来筚路蓝缕、踔厉前行获得的奖赏!

  (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  于鲲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