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杏林芬芳】八年磨一剑!周庆庆代表全体毕业生深情告白,北大毕业典礼讲述八年坚守

来源:教育处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医学的温度,就藏在向生命靠近的不离不弃中,藏在不眠不休的日夜守护里。”

  “医学的温度,就像共同唱响的完美和声,我们在彼此靠近的过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

  7月3日,在北京大学2025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大医院临床八年制毕业生周庆庆代表全体北京大学2025届毕业生发言,讲述了她学医、从医、为医的八年坚守。

“靠近”的故事

0.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周庆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关于“靠近”的故事。

  在医学生的第一课上,老师抛给我们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医学是什么?”最初我在课本上、课堂中寻找答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教诲,我已耳熟能详。但“医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找到清晰答案。直到一次解剖课小测,一道陌生的题目让我无从下笔,我抓耳挠腮,也没能完整作答。交卷后,有同学忍不住问:“老师,这知识点课本上没见过呀!”老师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个人,平静地问我们:“病人会按教科书生病吗?”教室瞬间安静。我突然明白,临床知识的积累,远非课本可以承载;医学的本质,也绝不是对条文的机械记忆,而在于现实中对疾病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那一刻,我似乎真正开始向医学靠近。

  在重症监护病房值守期间,一开始,面对几十位浑身插满各种管路的重症患者,我有些手足无措,甚至下意识躲在师长们身后,仿佛距离能消除紧张。然而,当刺耳的监护仪警报声打破病房的平静,师长们瞬间冲到患者床旁——胸外按压沉稳有力、电除颤干脆利落、气管插管精准迅速……每一个抢救动作都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当监护仪终于恢复平稳的曲线,当听诊器里传来逐渐有力的搏动,当患者终于转醒,当微凉的手指轻轻回握,那份生命被奋力拉回、彼此指尖相触的温热感,让我意识到:医学,就是不断靠近生命、倾听生命、守护生命。那个冬天,从跨年夜到元宵节,我早已习惯了凌晨两点空无一人的西什库大街,习惯了守着窗沿看日出日落。这所有的坚守,都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更快一步靠近更多的生命。从新手逐步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住院医师,我渐渐懂得,医学的温度,就藏在向生命靠近的不离不弃中,藏在不眠不休的日夜守护里。

  在北大求学的八年里,我也在“兼容并包”的环境里探索了多种可能。每周的合唱排练,是我最期待的时刻。合唱团汇聚了各专业科室的伙伴,有来自泌尿外科的女高音、来自内镜中心的指挥、来自神经内科的钢琴伴奏……还记得第一次排练时,外科的同事声如洪钟,内科的伙伴细腻婉转,而学独唱出身的我总被指挥点名声音“不合群”。经过长久的磨合,我们学会了互相倾听,在抑扬顿挫中协调步伐,靠近彼此的音符与呼吸。从最初的各唱各调,到后来默契的和谐共鸣,医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温度在这里交融。就像在多学科会诊时,不同科室的专家各抒己见,只为共同靠近“最优解”、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医乃仁术,乐为良方”,医学的温度就像共同唱响的完美和声,我们在彼此靠近的过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打针,害怕看到“白大褂”端着针管向我走来。如今,真正成为一名医生,我希望,穿上白大衣的自己,不会让患者感到惧怕。靠近每一个生命,不仅是听诊器接触皮肤的瞬间,更是心灵与心灵的共振。将来,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会尽全力靠近那些等待治愈的生命,靠近亟须突破的医学难题,靠近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世界。

  谢谢大家!

  (教育处)

  • 标签: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