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公众入口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 正文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学术交流】“瞳无界·共筑梦”:北大医院眼科举办2025儿童眼病多学科协作与康复创新大会

来源:眼科 发布时间:2025-07-1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图片19.jpg

  七月的北京繁花似锦、万物蓬勃生长,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举办了一场眼科领域的学术盛宴——“瞳无界·共筑梦”2025儿童眼病多学科协作与康复创新大会暨第十八届眼病诊疗规范及临床病例讨论会。儿童眼病内容庞杂,往往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需要多个科室合力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本次大会为儿童眼病领域的专家、研究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儿童眼病的前沿诊疗技术,推动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协助临床医师提升复杂病例的决策能力,为我国儿童眼病的防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斗转星移,110年的时光掠过北大医院院内“水准原点”这座花岗岩小屋,见证着北大眼科人代代相传的学术坚守:从“原点”出发,我国儿童眼科奠基人——刘家琦教授,创建了北大眼科眼肌专业组,随后成为了全国首个以儿童患者为服务主体的专业科室,并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小儿眼科专业人才,建立国内首个小儿眼科博士点。时至今日,随着北大医院大兴院区成为区域医疗的新引擎,在冯云主任的带领下,眼科积极响应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依托大兴院区高水平的儿科诊疗资源,大力推进儿童眼病学科建设,值此学科发展契机,北大眼科诚邀各界专家学者,共赴儿童眼病大会。

图片20.jpg

  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由汤韵、杜剑彤主持,内容精彩纷呈。大会主席、眼科主任冯云教授,以及眼科杨柳教授分别致欢迎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并表达了对本次大会的热切期待。随后,北大医院党委书记姜辉教授致辞,他高度肯定了儿童眼病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意义,以更好地守护儿童眼健康。黎晓新教授、陈斯同教授、吴静安教授等眼科老前辈们,通过视频寄语,分享了各自的宝贵经验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让在场的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深受鼓舞。

图片21.jpg

  《眼科罕见病》新书发布仪式更是将开幕式推向了高潮,这部由杨柳、李梅教授主编的著作,凝聚了众多专家心血,为眼科罕见病的诊疗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图片22.jpg

  开幕式最后环节是视盘研究协作中心的成立仪式,协作组由冯云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北大医院儿科姜玉武教授团队、新生儿侯新琳教授团队、麻醉科王东信教授团队、神经内科王朝霞教授团队、天坛医院吴川杰教授团队、北航王晓飞、牟玮教授团队、清华大学王亚星教授团队,共同推进视盘相关疾病的研究,开启了北大眼科多学科协作的新篇章。吉训明教授代表首都医科大学发来致辞,希望该协作组在儿童疾病领域有更多发现,推动诊疗标准的完善,让更多患儿受益,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23.jpg

  “大会主旨演讲”板块,由张铭志、才瑜、冯云共同主持。厦门眼科中心黎晓新教授介绍了局部贴敷治疗视网膜肿瘤的新方法,强调其在减少全身副作用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为视网膜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张铭志教授强调眼部疾病复合病因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香港眼科医院王雪文教授分享了香港眼库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供体角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侯新琳教授通过功能连接研究探讨脑积水患儿视觉功能改变的机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冬梅教授探讨先天性小眼球的干预策略和时机,强调不同的干预时机对改善预后的作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柳教授则聚焦儿童葡萄膜炎并发症的处理,提出综合治疗方案以保护患儿视力。这些精彩的演讲,不仅展示了眼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图片24.jpg

  “临床热点与科学前沿”板块由付晶、杨柳、文静共同主持。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李丽华教授阐述了动态视觉在视光服务中的重要价值,强调其对提升视觉功能和个性化服务的意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教授探索了病毒性角膜炎的新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付晶教授探讨了间歇性外斜视与近视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乐今教授介绍了微创后巩膜加固手术治疗儿童病理性近视的临床应用,展示了其在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潜力;复旦大学彭勃教授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探讨了小胶质细胞更替与替换的机制及应用前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冯云教授分享了儿童角膜内皮移植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要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荣蓓主任医师强调了关注儿童OK镜配戴者过敏性结膜炎的重要性,提醒临床医生重视细节以保障配戴安全。这些演讲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引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图片25.jpg

  “生物前沿专题”由杨柳、李骏主持,张世杰教授深入剖析了“周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前沿研究不仅展示了生物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引。

图片26.jpg

  在由徐雯、杨松霖、宋文静共同主持的“儿童致盲性眼病”板块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齐慧君教授介绍了超广角影像在眼底病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独特价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雯教授探讨了合并眼前节空间发育异常的屈光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策略;上海市儿童医院乔彤教授分享了儿童罕见病合并眼病的诊治经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钟勇教授分析了儿童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蔺琪教授介绍了儿童泡性结膜炎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蒋正轩教授研究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转化医学进展;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侯胜平教授探讨了免疫性致盲眼病发生的新机制。

图片27.jpg

  “前沿技术与融合”板块展示了眼科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由许艺民、朱瑞琳、杜剑彤共同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金子兵教授研究了青少年性黄斑变性的基因诊断、动物模型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艺民教授探讨了眼底水肿类疾病的规范化治疗策略,强调标准化诊疗的重要性;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陈吉利教授介绍了眼科影像技术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了诊断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徐全刚教授对视盘水肿的辨析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升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中国眼谷眼病精准医学中心于晓光教授阐述了基因检测在儿科眼科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其在精准医疗中的价值;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海伟教授研究了视网膜类器官在视觉发育和再生中的作用,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前沿技术的展示,不仅让与会者领略到了眼科领域的科技魅力,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

图片28.jpg

  “大咖论道”板块更是精彩纷呈。在胡亮、潘英姿、吴元的主持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佳教授探讨了近视防控“抓早抓小”的底层逻辑,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爱尔眼科郝燕生教授指出儿童白内障治疗需为孩子一生规划,注重手术与康复的长期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王大江教授分享了青少年高眼压症的管理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潘英姿教授分析了如何避免青少年青光眼的误诊,提升诊断准确性;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胡亮教授研究了儿童近视防控与眼表健康的关系,提出综合防控方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翔教授介绍了通过可注射微流控模板微凝胶移植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以促进视网膜再生的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松霖教授探讨了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PCO)的预防措施;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晓清教授报告了双眼时间非同步VR视觉训练用于儿童弱视治疗的初步研究成果。他们的精彩观点和独到见解,为与会者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全新的视角。

图片29.jpg

  “全生命周期近视防控交叉融合”板块由郑钦象、刘海华、魏雅慧共同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探讨了从远视储备到高度近视并发症的全生命周期近视防控策略,强调综合防控的重要性;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介绍了新全飞秒激光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展示了其在近视矫正中的优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卓业鸿教授分享了青光眼手术治疗与视神经保护的最新研究成果;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汇报了上海近视防控的新进展,展示了区域防控的成效;清华大学王亚星教授分析了近视和高度近视的已知与未知问题,为研究和防控提供新视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仕明教授强调了角膜塑形镜相关角膜损伤的防治,提醒临床医生关注安全性;天津市眼科医院张伟教授讨论了上斜肌麻痹患者上直肌手术的合理时机;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郑钦象教授介绍了近视合并干眼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薛安全教授从后巩膜加固术到巩膜收缩术的演变,探讨了近视防控手术的新方向。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与会者对近视防控的认识,也为全生命周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片30.jpg

  “儿童多学科融合”板块则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儿童眼病诊疗中的重要性,由李朝辉、李巧娴、才瑜共同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陆方教授介绍了儿童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的基因治疗进展,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黄一飞教授探讨了累及角巩膜的儿童眼病手术治疗策略,提升了复杂眼病的治疗水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梁建宏教授解读了2023版ROP(视网膜病变)诊疗共识,规范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李朝辉教授分析了白内障与听力的关系,拓展了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北京儿童医院李莉教授分享了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儿童内斜视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在儿童眼肌病治疗中的潜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巧娴主任医师研究了儿童视觉系统健康发育的基础,为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也为儿童眼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图片31.jpg

  “实践与探索”板块由李梅、何晓俊主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杜剑彤教授分析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现状及未来探索方向,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梅教授探讨了先天性小眼球与先天性青光眼的关系,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戴琦教授介绍了结合先验知识与深度学习的角膜图像质量控制模型,推动了眼科影像技术的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曾司彦教授分享了前节OCT/OCTA在眼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拓展了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晓俊医师讲解了SCI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技巧,为眼科科研人员提供了实用指导。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与会者的临床知识,也为眼科临床实践提供了诸多参考。

图片32.jpg

  “儿童多学科热点聚焦”板块由侯豹可、朱德海、杨艳共同主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探讨了儿童近视防控的制度设计与实施,为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提供了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赵培泉教授介绍了小儿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新方法,提升了治疗效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钟旭辉副教授分析了儿童肾脏病的眼部表现,强调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范志刚教授分享了儿童青光眼诊疗的最新进展,推动了临床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王丽强教授讲解了人工角膜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毛帮汛教授介绍了儿童泪道的综合治疗方法,提升了治疗的精准性;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魏瑞华教授通过儿童高度近视后巩膜收缩术案例分享了临床启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侯豹可教授探讨了儿童复发性网脱硅油拦截线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德海主任医师分享了下斜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参考。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儿童眼病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多学科协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片33.jpg

  此外,由冯云主持的眼库协作组工作会议中,香港眼科医院的王雪文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冀建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何彦教授、西安市第一医院的银勇教授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眼库的运营与管理,中国角膜捐献与移植的现状及思考、角膜捐献的实战经验、眼库信息化建设、质控指标、操作规范等内容,推动了眼库工作的发展。

图片34.jpg

  大会经典的“EyeTalk”板块,由汤韵、张文博主持,旨在展示青年医师的风采和他们在眼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心得体会。众多青年医师积极展示,体现了眼科领域颇具活力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精彩表现不仅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也为眼科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片35.jpg

  本次大会响应国家推进医学科普的号召,特设“科普大赛”板块,由史京妹、刘海华、田甜共同主持。王凯、赵婧教授介绍了自己丰富的疾病科普心得,随后参赛选手逐一展示了眼病科普作品,内容精彩,观众反响热烈。

图片36.jpg

  大会最后的“病例汇报”板块是北大眼科延续了18年的特色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医师分享临床中遇到的特殊病例,锻炼医生的演讲技巧,促进青年医师的成长。该板块由聂红平、李巧娴主持,来自全国各医院共计15人参赛,参赛医师们以其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敏锐的临床洞察力,呈现了内容丰富、病例引人入胜的汇报,也极大地启发了在场听众的思考。

图片37.jpg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眼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因多学科、多方团队的加入,为儿童眼病的防治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将继续秉持“瞳无界,共筑梦”的理念,不断推动儿童眼科事业的发展,为更多的眼病患儿带来光明与希望。

图片38.jpg

  (眼科)

  • 标签: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