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麻醉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深切缅怀】谢公百年,荣耀千秋

来源:麻醉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1-06-10
字号:+-14

  6月7日上午,谢荣教授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殡仪馆举行。

  中国现代麻醉学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医学教育家,麻醉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麻醉科主任、麻醉研究室主任谢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3日16时30分逝世,享年100岁。

  谢荣教授1921年5月出生于云南腾冲,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学成归国。他率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组建麻醉科,举办麻醉学习班,为祖国培养麻醉学专业人才,填补建国初期我国麻醉学的空白,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谢荣教授不断创新并发展麻醉学技术、建立我国第一个麻醉学研究室,通过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带领中国麻醉走向世界。

  谢荣教授逝世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围手术期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科专业委员会、世界华人麻醉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对前辈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韩济生、金士翱、孙大金、庄心良、姜培芳、曾因明、李敏学、王恩真、靳家玉(李树人教授夫人)、王俊科、简志诚、施伟忠、刘进、于布为、俞卫锋、张达颖、樊碧发、马大青等麻醉、疼痛学界专家分别发来唁电或送花圈表示悼念。新青年麻醉论坛、基层麻醉网、第一医学频道、麻醉博物馆等业内媒体也纷纷发文悼念。

  从4日下午到6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负责吊唁活动的工作人员接到了大量表达悼念的电话或微信。

  中国疼痛学科的领军人物、85岁高龄的中国医科大学崔健君教授,他拿出自己珍藏半个多世纪的《麻醉学》教材,回忆自己正是手捧谢荣教授1957年所撰这本《麻醉学》,开始从事几十年的临床麻醉医教研工作。

  云南省麻醉与重症学科的创建人、90岁高龄的云南医科大学况铣教授表示,如果谢荣教授家属送骨灰回云南,他一定会去送恩师最后一程。

  台湾麻醉学权威人士、长庚医学中心谭培炯教授回忆,20世纪90年代,在谢荣教授带领下,两岸麻醉学界实现了“破冰”交流。谭教授表示,谢荣教授对两岸麻醉学界的贡献,是永远的里程碑。

  还有92岁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室姜淇远教授、曾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修的邴继增教授、谢荣教授研究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桢教授……从白发苍苍的医学同仁到年轻的后辈,无不对谢荣教授的辞世深表哀悼。大家即使不能亲临告别现场,也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哀思。

  6月7日清晨,凉风阵阵,白云徘徊如含悲,杨柳飘摇似断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挽联高悬,低回的哀乐响在灵堂里,萦绕在所有人的心上。大厅两侧布满花圈和花篮,正厅上方悬挂谢荣教授的遗像,遗像里的谢荣教授和蔼慈祥,如在昨日。灵堂内横幅“沉痛悼念中国现代麻醉奠基人谢荣教授”,挽联“奠基中国麻醉,培育四海桃李,谢公百年垂青史;探索学科前沿,开拓五洲交流,荣耀千秋铭乾坤”。谢荣教授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面容安详。前来告别遗体的医学同仁一早在告别大厅外排起了长队,用最沉痛的悼念、最庄严的崇敬,送别这位为中国麻醉事业奉献一生的百岁老人。

图片1.jpg

谢荣教授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

图片2.jpg

全国各地学术团体及个人送花篮以表哀思

  7时许,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院长刘新民等领导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谢荣教授遗体前肃立默哀并向遗体三鞠躬,与谢荣教授家属一一握手,致以深切慰问。医学部原人事处张瑞珊代表医学部原书记马熙允、原副校长程伯基参加了告别仪式。陪同前来的还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统战部及侨联的领导。

图片3.jpg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参加谢荣教授告别仪式

图片4.jpg

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慰问谢荣教授家属

图片5.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慰问谢荣教授家属

图片6.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新民参加谢荣教授告别仪式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副主任委员米卫东、王天龙,秘书长李天佐代表学会前来悼念,《中华麻醉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彭云水,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长李立环,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北京各大医院麻醉科代表、医学部麻醉学系专家、我院麻醉、疼痛和外科界专家,以及医学同道、学生和亲朋好友等纷纷赶来送别谢荣教授最后一程。全国各地麻醉科的同仁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哀悼及慰问之情。

图片7.jpg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宇光、副主任委员米卫东,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潘宁玲、张德琛参加告别仪式

图片8.jpg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天龙、常务委员郭向阳、委员冯艺,

及麻醉科徐成娣、刘小颖参加告别仪式

图片9.jpg

刘秀文、杨拔贤及夫人,原设备处处长杨虎,麻醉科杜占娟参加告别仪式

图片10.jpg

谢荣教授的学生吴新民、李立环、桂小平,解放军总医院张宏,以及血液专家马明信参加告别仪式

图片11.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王东信及全体同事参加谢荣教授告别仪式

图片12.jpg

前来送别谢荣教授的麻醉、疼痛、重症和外科等专家络绎不绝

图片13.jpg

全国各地麻醉科同仁为谢荣教授默哀

  谢荣教授是中国现代麻醉医学的先驱,是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学家,是治学严谨的医学教育家,是勇于探索的医学科学家。他是“为中华麻醉之崛起而奋斗”的励志典范,是麻醉学人敬仰和学习的学科翘楚。谢荣教授以其传奇的一生在中国现代麻醉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百年荣耀将被后世铭记,激励后辈无畏前行。

图片14.jpg

  (麻醉科)


  附:

谢荣教授生平

  谢荣,主任医师,教授。1921年5月出生于云南腾冲。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年赴美国留学学习麻醉。195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组建麻醉科并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1959年被聘为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被聘为麻醉学教授,1980年担任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1年起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一、二、三、四届主编,1979~1984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84~1994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二、三、四届主任委员。1983~1993年当选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1988~1998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6月3日16点30分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图片15.jpg

2011年谢荣教授90寿辰

  谢荣教授是新中国临床麻醉医学的先驱

  谢荣教授于1950年回国,1951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率先组建了麻醉科。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麻醉学专业几乎是空白。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发展壮大队伍,谢荣教授于1951年在云南昆明举办地区性麻醉学习班,1953年举办了第一个全国麻醉学习班,为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当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学员,都己成为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1956年后全国各大医院都先后组建了麻醉科(组),麻醉专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谢荣教授又积极组织召开北京麻醉学术会议,筹备全国性麻醉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倡导组建麻醉专业学会,规范从业人员的培训。1979年谢荣教授与尚德延、吴珏、谭蕙英等老一辈麻醉专家筹备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并担任第一届麻醉学分会的副主任委员。1984年后连续担任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麻醉学分会的主任委员。1981年组织创办了第一本麻醉学术刊物《中华麻醉学杂志》并担任总编。谢荣教授任学会主委期间,麻醉学科从医技科室成长成为临床二级学科,1989年实现了学科独立。谢荣教授积极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以及海峡两岸的麻醉界往来,1990年获得英国皇家麻醉学院名誉院士,带领中国麻醉界申请加入世界麻醉医师协会联盟(WFSA),为中国麻醉学界跻身国际前沿打下基础,成为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奠基者和引领者。

图片16.jpg

麻醉学先驱:左起王源昶、尚德延、吴珏、谭蕙英、谢荣(1981年,徐州)

图片17.jpg

1990年谢荣教授当选英国皇家荣誉院士

图片18.jpg

1993年谢荣教授(前排左四)带领中华麻醉学会实现海峡两岸学术互访

  谢荣教授是功底深厚的临床医学家

  谢荣教授将西方先进的麻醉技术引进中国,同时因地制宜开发中国特色的麻醉方法。20世纪50年代医疗条件匮乏,他最早将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技术应用于临床,开创静脉全麻的先河,实现了相对于乙醚麻醉更平稳舒适的全麻过程;他提出了小儿肌注硫贲妥钠的基础麻醉方法,解决母儿在术前“生离死别”的问题,普遍应用于小儿外科手术患儿;他在国内率先改进和应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技术,扩大适应证并提高了安全性,在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推广普及。这三种麻醉方法,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我国临床麻醉方法的主体,为我国外科医学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解放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后,谢荣教授始终站在麻醉临床和科研的前沿,引导麻醉专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就重视呼吸功能监测;80年代预见到重症医学的重要性,积极培养重症医学人才并筹办重症监护室,他活跃在各种重症治疗和急救现场,成为指导救治的核心。谢荣教授以他卓越的临床麻醉和重症监护经验,参与了重要的中央保健工作。

图片19.jpg

1993年谢荣教授在麻醉研究室

  谢荣教授是治学严谨的医学教育家

  谢荣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即开始为医学本科生讲授麻醉学。他亲自编写讲义,在教学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更通过病例讨论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由他创办的全国麻醉进修班至今仍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至今已培养麻醉专业人员800多名。他撰写了十多部专著。1956年主编的《麻醉学》中许多内容都是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获1979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4年《麻醉学》(第三版)再版发行,获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编了《医学百科全书》麻醉学分卷、《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教材》、《现代麻醉和重症监测治疗手册》及多种麻醉学教材。由谢荣教授亲手建立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于1981年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1989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谢荣教授桃李满天下,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生30多名;1992年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桃李奖。

  谢荣教授是勇于探索的医学科学家

  谢荣教授始终坚持科研为临床服务的原则,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实践。1961年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麻醉学研究室”,在休克、肺水的调节机制、脑复苏、麻醉药代动力学、新药研制等方面都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他积极组织国内肌松药研制,发现了具有肌松作用的“锡生藤碱甲”,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谢荣教授1982年在国内率先进行脑复苏和脑保护领域的实验研究,负责的《利多卡因保护脑缺血及复灌注后损伤机制的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片20.jpg

70岁的谢荣教授硕果累累

图片21.jpg

201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聘请谢荣教授担任顾问

图片22.jpg

2020年谢荣教授在家中庆祝百岁生日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