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儿内科>> 科室动态 >>正文

科室动态

【管理之道】提质增“亮”,全面发展

——儿科2022年第3次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例会顺利召开

作者:彭程、刘黎黎 来源:儿科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8-11
字号:+-14

  2022年8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22年第3次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例会以线上形式召开,医务处核心组应邀参会,儿科医技研护70余人参加会议。

图片26.jpg

  儿科副主任熊晖介绍了儿科2022年上半年医疗工作并进行分析。上半年全院总体医疗指标有所下降,儿科诊疗数下降更为突出。门诊人次以特需和专家门诊减少为主,住院人次除NICU病房较2019年同期有所增长外,各病房均有减少,考虑与疫情期间外省市疑难危重患儿转诊受限有关。7月份暑假到来,随着疫情的相对稳定以及北京市、医院及各地对于患儿就医政策的调整,门诊量已恢复至既往平均水平,各病房目前都是满床状态。

  虽然上半年入院和门诊总人次有所减少,但儿科仍一直延续高质量的医疗水准,在工作中也涌现出很多的亮点。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在北京市总体出生新生儿、主动转运新生儿数明显减少的大背景下,作为北京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我院总体转运数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对口帮扶的密云区、西城区的常驻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遇到的问题积极和各职能处室以及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以联合会议、院内会诊、邀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科查房及门诊例会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在开拓创新方面,儿科包括神经、肾脏、心血管、血液、呼吸、新生儿、重症、儿保、康复等各亚专业均在所属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或研究成果方面的突破,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中,尽管人力紧张,仍积极收治封控/管控区患儿,出色完成冬奥会保障、外采核酸、疫苗接种保障、小汤山方舱医院保障等外派工作,展现出了国家队的担当。另外积极开展周末及小夜专家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自媒体宣传,提升服务质量,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也扩大了科室影响力。在辐射能力方面,下基层、紧密型医联体、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援藏、援宁、援津工作都在持续进行,援助对口医院的医疗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医务处核心组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儿科上半年的医疗工作。儿科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例会,讨论学科医疗工作,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医疗工作零过错、零赔偿,病例书写可以作为全院标杆,积极参加医院各类外派工作,各专业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高质量”是儿科一贯的工作宗旨。医务处也在门诊挂号界面优化儿科相关内容,并在罕见病用药等工作中大力支持儿科的工作。虽然住院人次和门诊病人数的总体下降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但儿科人也在积极想对策、找方法。

  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儿科重症专业组组长王颖主任医师谈到,全院各个部门对儿科新生儿转运工作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前重症专业面临人力不足、床位数有限的挑战,科室尽量协调并克服,希望未来城南院区建成后,医院继续支持危重新生儿救治工作,以更好地发展专业和学科。冯琪主任医师、梁芙蓉主任医师等提出,购置空气罐用于产房和手术室的新生儿复苏,以及推进门诊辅助检查无纸化等。

  会议最后,儿科主任姜玉武总结发言。他谈到,上半年住院及门诊人次减少主要受疫情期间不同地区的进出京政策、患儿疾病谱和就诊行为特点等多种因素影响。儿科一直服从医院大局,包括参加各种外派任务、开设儿科发热门诊等。尽管人力紧张,儿科人仍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医疗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服务供给,如增加夜间及周末的就诊单元,积极收治门诊患者等。虽然体量有限,但是把工作做细、做精是儿科人一直以来的坚持。儿科也会紧紧把握城南院区儿童医学中心建设这一大好机遇,在增加体量的同时,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图片27.jpg

  此次医疗例会总结了上半年的医疗工作,医务处核心组对儿科工作提出了建议,为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即进一步提质增“亮”,促进儿科整体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儿科  彭程、刘黎黎)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