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打疫苗,防疾病,保健康!”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疫苗分类
疫苗分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1.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规定接种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
2.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在受种者知情自愿的原则下主动接种的自费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可以使受种者获得更全面的免疫保护,预防更多疾病。如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等。
疫苗针对人群
疫苗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定健康状况的人群
儿童出生后就应该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疫苗,监护人应当切实保证适龄儿童按照规定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同时保管好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在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时提供资料。如有漏种,需要及时补种。
接种疫苗在保护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
接种疫苗必要性
疫苗是预防、控制疾病和保护健康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不仅能够保护个体健康,还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疫苗可以保护大多数人,接种疫苗的获益远远大于感染疾病造成的风险。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一个人的接种都在为整个社会建立更强的免疫屏障。预防接种成效显著,全球于1980年消灭天花,我国持续维持无脊灰状态,主要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如我国1—4岁儿童中的乙肝流行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20年的0.30%。
疫苗接种安全性
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任何疫苗在上市使用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程序,从而保证上市获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疫苗接种过程中,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遵循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确保接种安全。
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和有效,家长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按时接种,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带孩子进行接种;
二是准备充分,接种前备好预防接种证,给宝宝穿宽松衣物,让宝宝在接种前有充足的睡眠,避免饥饿和疲劳,并主动、如实向询问诊医生说明宝宝身体健康状况;
三是留观观察,每次接种后请在留观室休息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
温馨提示
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如低热、红肿、疼痛等,但这些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且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如有不能缓解的不适症状,及时联系接种医生或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