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业组及简介

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简介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8-01
字号:+-14

  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是目前有57名工作人员(包括门诊、一部、二部等所有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人。共设有5个实验室,分别为门诊血液体液室、急诊实验室、二部临检室、三部实验室和一部实验室。

  检验科血液体液专业历史悠久,在建科之初已有之。最初主要开展血、尿、粪便三大常规,称之为临床基础检验,简称临检。其中,形态学检验一直是血液体液专业(临检专业)的强项,经常主动加做项目、改良试验方法如急性CO中毒试验、微丝蚴检查方法的改良等等,使该专业水平处于当时的国内领先地位。20世纪60年代初期王淑娟教授组建了检验科血液专业组,当时主要开展骨髓细胞学检查、细胞化学染色、溶血性贫血检查、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检测、血小板功能试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红蛋白分析等项目。70~80年代血液专业引进了国内最早的自动化凝血仪、双通道血小板聚集仪等设备,陆续开展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等实验室指标,诊断了多例疑难病例,如先天性V因子、VII因子、X因子、XIII因子缺乏症、血管性血友病等。同时进行“止血凝血障碍与临床”的相关研究,《由人胎盘制备的组织凝血活酶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90年代以后,临检专业和血液专业组均得到长足发展,分别配备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先进仪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淋巴细胞亚群、白血病免疫分型、血小板膜糖蛋白、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聚集试验等项目,其中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的检测技术为国内领先。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检验科诊断了我国第一例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和数例血小板无力症病例,推动了我国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病诊断技术的发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液活化血小板,为评价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提供了新指标。建立的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的先进技术一直沿用至今,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诊断依据和数据,得到患者的肯定和表扬。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血小板的技术平台,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发表了近20篇学术论文,2005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

  21世纪以来,临检专业和血液专业正式合并成为血液体液专业,其发展也更上一层楼,常规检验拥有多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尿液分析流水线等先进大型仪器,开展检验项目包括血常规、尿液分析、粪便常规检查、浆膜腔积液常规、渗透压检测以及血液、尿液形态学检查。除此之外,还配备有多色流式细胞仪、全自动凝血仪、血小板聚集仪、电泳仪、全自动粘度仪、血栓弹力图等设备,开展了常规出血和血栓性检查项目、白血病免疫表型、微小残留白血病、易栓症筛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监测、遗传性血小板缺陷病、溶血性贫血检测等项目。目前疑难细胞形态学检验诊断、遗传性血小板缺陷病和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水平为国内领先,拥有多名经验丰富的形态学专业人员,在全国最早开展外周血细胞和尿液有形成分检验诊断报告,成为行业标杆,也获得患者肯定。

  血液体液专业组先后多人承担或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首都特色应用基金、院内基金等项目,参与多个横向以及国际多中心合作交流研究。近5年发表文章约30篇。

 

 

 

  特色医疗项目

  1. 形态学疑难病例诊断以及会诊

  2.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各种遗传性、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会诊、易栓症的实验诊断)

  3. 遗传性血小板缺陷疾病的实验诊断(各种血小板疾病的会诊)

  4. 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监测

  5.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6.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7.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相关科室 | 相关医生 | 相关文章 | 相关咨询 | 相关视频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