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刊院报
返回大众版首页 返回专业版首页
文章标题: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刊院报>> 2018年4月 第5期>> 正文

刘玉村:“医改”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急躁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8-04-20

  “你问了一个全世界最难回答的问题。”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今天上午举行第三场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在回答医改问题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世界上一个共有难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出特别多的努力,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难题。

“对医疗来说,钱永远也不够花”

  刘玉村说,当今世界,对医改说得最多、声音最响的有两个大国,一个是发达国家美国,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美国三任总统都非常关注医改,但美国医改还在路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出特别多的努力,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难题。

  刘玉村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有限度的财力投入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医疗是个无底洞,同样一种疾病可能花不多的钱,也可能花未知数的钱,因为医疗方面涉及到健康问题,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价。”

  刘玉村说,美国投入了GDP的15%到17%也没完全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有4000多万没有医保的人。“我在美国期间,在急诊室看到穷人没有医保,一直把病养成了一个能到急诊看病的阶段,坐到急诊室里可能等好几个小时才能看上病。”

  日本、加拿大等国大概投入10%左右的GDP,但这些国家也同样存在效率问题。“我听到这么一个笑话,在某个国家,一个人摔伤以后去看病,认为可能有锁骨骨折,医生跟他说,你回家等着什么时候通知你来拍片子。三个月以后通知他拍片子证明锁骨骨折已然愈合了。”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投入水平约在5%到10%之间,所以看财政投入的增长,似乎赶不上需求和期望值的增加。“对医疗来说,钱永远不够用。”

希望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急躁

  刘玉村分析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评价跟个体感受之间有差异”。他说,从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以及13.5亿的医保覆盖的人群,都可以说明我们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老百姓去看病的时候,他评价的是每一个环节,都是去挂谁的号、怎么出门诊、住院手续等这样一些难题。”刘玉村认为,改革开放也有一些副作用,大家互相之间的信任度还是有点问题。“希望大家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急躁,可能个体的评价也会高一些。”

医疗人员薪酬改革更快更彻底

  刘玉村说,第三个原因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他说,香港医管局若干年以前的方案中,70%的经费是医务人员的人头费,30%是药品、设备等。“人力资源如何保障,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是这一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希望这个改革来得更快、更彻底。”

  据刘玉村观察,现在北京一流的高中毕业生经常是选择学经济、学法律。“大家试想,如果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乃至生命,不是托付给一流的群体,你们放心吗?”刘玉村认为,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整个社会反思,一定要想办法让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关注民族的健康,同时增加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签约医生

  如果回顾我们的体制,我们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媒体上的说法叫缺医少药,政府在那时候做顶层设计,大力启建了很多医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就医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这些年采取的是“从下往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问题,但是还是留下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么一个关键的词汇。最近的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又采取了顶层设计的管理的办法,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别大的问题,如果说顶层设计解决的是公平的话,探索式的改革可能解决的是效率问题。

  当今,我认为在城市里盖的大医院已然够多了,也相当不错了,但是大兵团作战未必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效率问题。但在百姓当中,方便的问题还是一大困惑。

  怎么能够解决看病就医的方便问题,一定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签约医生,就有家庭医生,能够提供最便捷、最直接的服务。如何加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把设施盖好,然后培养足够的家庭医生,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觉得现在政府部门也在花大力气,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就健全了,老百姓看病就会越来越方便。谢谢。

  (转载自新华网,内容根据新华社、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内容整理)